•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心得杂谈

论脑残文化——关于漠然与愤怒

时间:2015/8/2 9:24:38   作者:转自网络   来源:转自网络   阅读:218   评论:0
内容摘要: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听到,想过,了解,理解了,并最后愤怒了,然后是不了了之的漠然。漠视生命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追求。追求在哪里,坚持在哪里。反省,并思考更多更久更充分。无奈的生活,架空的人生。我想我们谁都不想这样过一辈子吧。
    脑残,简称NC,概括来说是指反主流意识的非理性逻辑,具体说就是一种反常识、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
    早期脑残文化从互联网开始广泛形容一些思想个性前卫的幼稚行为。说它是一种表达方式,是最初不少年轻人使用繁体字和特殊符号来表达深层情感的语句、用户昵称、个性签名,甚至使用暗喻式图片;之后,渐渐开始有部分年轻人开始用各种各样行为方式来表达那些似乎深层实则缺乏现实意义的空洞情感,例如用刀片在身体上刻字、浓妆拍照并摆出各种称之为“可爱”的姿势,将照片进行处理后上传至空间,等等。
    后来进化成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状态。以一种极度自我或者群体性自我的观念模式去定位自己生活的全部,凡事以逆反的心态去处理,内心架起一种盲目的自信做支撑,而恰恰那样的自我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年轻的不成熟。年轻人的冲动和不成熟表现本无可厚非,但以消沉的群体性情绪在年轻人中进行一些从众心理传播,对部分思想处于不算成熟的年轻人群需要足够重视。无论是生活阅历与情感经历,部分年轻人的盲目自信与盲从,形成一个对外界的抵御情绪。

    脑残在年轻人中产生有必然性,多数情况是逆反、盲目自我、群体性自闭、涉世不深、情感经历处于萌芽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等等条件与环境直接催化了脑残人群与脑残文化。不理智与不成熟表现在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形态的矛盾缺乏理性判断。
    社会需要对这些现象进行一些理性思考与善意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谩骂与指责。谁都年轻过,从心理上,或许对年轻人的残忍是对自己过去的不满表达。当现实生活的优越性超越了70后与80后,90后则背负着更多社会的标准与苛责。因此,90后被部分定型为某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发展了几年的互联网文化,现在也衍生出将非正常性的弱智表现行为称之为脑残。脑残现在变成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大量充斥在互联网上,脑残现象也越来越多的被警示与反讽,群体性脑残的闭塞越来越严重,也偶有网络关于脑残“口水战”。脑残群体越来越无法面对批评,批评者也越来越尖锐。

    笔者无法理解从当中走过来的人是如何看待这样一种似乎是部分年轻人必须经历的历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种“成人礼”的文化现象,只要走出来就有收获。那些历程让走出的人有了关于如何面对生活,面对一切的经验与教训。
    年轻不用怕被定义,只要用心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就会有收获。
    而更广泛意义上的脑残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变成一种较为激烈的讽刺。许多的现象很荒唐,却是无奈挣扎的现实。许多的行为很荒谬,却是社会正常的映射。许多时候把它当成黑色幽默,却在不断地心理自我暗示与默认,到最后变成一种广泛默认的悲剧。最后生活的现实与社会的残酷,会用一种似乎是很平等的制度来告诫我们:要么妥协,要么安静。复杂、浮躁,能坚持自我的人有多少,能长期坚持自我更是少之又少。不同的脑残,相同的悲哀。不要让这个广泛的脑残现象与文化倒退我们的社会。
    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听到,想过,了解,理解了,并最后愤怒了,然后是不了了之的漠然。漠视生命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追求。追求在哪里,坚持在哪里。反省,并思考更多更久更充分。无奈的生活,架空的人生。我想我们谁都不想这样过一辈子吧。
    请别漠视、更别漠然。脑残其实一直在附近,或者就在身上。
    道理都懂,可惜从未深刻理解。

标签:论脑残文化 
相关评论

甘肃崇心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崇心生活圈 holyheart.cc 崇心微平台 holyeart25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科技街1号 电话:18993166550 电邮:393010@qq.com